这阵子,《再见爱人4》里的麦琳因为她的自私、强势、无能、控制欲极强、和不负责任火出了圈,从而喜提广大网友的口诛笔伐。
今天上午刷公众号时,我看到某大佬的公众号发了一篇洗白麦琳的文章,这篇文章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刚好今天戊日我休息,就来聊一聊。
我们先总结一下她的核心观点:
首先,作者认为如果你对麦琳的愤怒与不满、已经达到必须在网上发表一段对于麦琳的人身攻击的程度,说明这是因为投射。(啊,典型的万物皆是投射)
很可能是因为麦琳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真实的婚姻状态。
当我们在照镜子时,如果看到丑陋不堪的自己,而镜子中的自己与想象中的自己完全不一样时,我们下意识会想去做的,一定是立刻砸碎这面镜子。
接下来,这篇文章论证了麦琳和李行亮的关系,不是妻子和丈夫的关系,而是妈妈和儿子的关系。
麦琳的许多言行举止,都是为了期望被李行亮当做妻子。
这一点是在暗示:麦琳的那些离谱的做法,都是被李行亮塑造的。
再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升华主题,开始批判:中式婚姻中,社会对于所有女性都有“圣母期待”。
并将那个摆拍的瑞士卷事件,拿来作为“中国男性集体无意识中,对家庭主妇有圣母期待”的证据。
所以,麦琳这种全职妈妈,被长期封存在“圣母期待”的角色标签中,就意味着她长期处于“被牺牲”的状态,非常容易导致内心的情感压抑和不满。
以上这三点应该就是作者的主要观点了。
对于以上这些观点我并非完全不认同,如果把这些观点单拎出来,我觉得她说的都挺对的,但问题是这三个点在麦琳身上一个都套不上——
首先,麦琳激起大家对她的强烈厌恶,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她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令人讨厌的人。
麦琳声称自己责任感很强,但当导游,头天晚上却和别人通宵聊天,导致第二天睡过了头,无法履行导游的职责;
声称自己是照顾全家的家庭主妇,但是行李箱不会收拾,泡面不会做;
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李行亮惹她生气,为了哄她开心,飞去上海买了她最爱吃的青团,她却嫌弃李行亮浪费了机票钱,第一口吃到的青团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口味;
活到这把年纪还对社会缺乏基本的认知,认为自己在北京出去随便找个工作,月薪3000可以养活自己;
不再一一列举,总之,麦琳身上的缺点的确非常多,如果不搞心理学的那一套,那么我想大部分人对她的评价会是:这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人,爱撒谎、不分场合、情商极低。
在生活中,我想没有多少人愿意和麦琳这样的人做朋友。
当然,每个人都有缺点。
但是缺点像麦琳一样多的人,却是很少见的。
所以认为人们对麦琳的愤怒和不满,是因为在麦琳身上看到了丑陋的自己,这一点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大部分人并没有麦琳那么丑陋。
人们只是对麦琳的品格如此低劣、却还从不真正自省、只把责任归咎于他人的这些行为无法容忍而已。
相反,撰写洗白麦琳的那篇文章的咨询师,可能才是因为投射,她从麦琳身上看到了自己,因为她自己有着足够多的和麦琳的共同点,所以她才会写文章来维护麦琳(这就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啊朋友们)。
其次,说麦琳和李行亮的关系是母子关系,这个更是强行生搬硬套。
李行亮毫无疑问是个十足的废物怂包,像他这样软弱的废物男人其实一直都有很多。
这些废物男人会在亲密关系里变成舔狗,不断地跪舔他们的另一半,并不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在找妈,恰恰相反,这些男人本质上是在“找爹”。
他们在跪舔女人时,那些女人对他表现出的高傲、冷漠、控制欲、对他呼来喝去的不尊重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强大的“父性能量”。
大部分的废物男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缺乏一个真正强硬的男人来引领他们的精神发育成熟,他们没有获得一个拥有顶天立地、要把世界踩在脚下的霸气的男性长者的精神能量的传承,所以他们始终支棱不起来。
而麦琳的所有行为都表现出她自身就是一个控制欲爆棚的巨婴,她这种状态也是根本无法被李行亮投射他对母亲的需求的——
反而李行亮在他俩的关系中更像是个“母亲”,麦琳买个熏鸡,别人问她放冰箱了吗?她说没放,但同时李行亮说放了,这个细节很值得玩味。
最后,把主题升华到“中式婚姻中,社会对于所有女性都有“圣母期待””。
我认为这一点的确是事实,我们的社会的确大部分人对女性是有着圣母期待的,期望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就应该做家务、就应该自我牺牲等等、
这种期望在过去生产力不发达、思想普遍封闭落后、社会分工不够细化的封建时代,女性是无法与之对抗的——
因为在古代,婚姻的本质是“生存合伙人”,不论男女,单凭自己一个人想要顺利度过一生的难度非常高,但通过男女结合,分工合作,能够极大的提升生存的概率。
但是在现代,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福利的提升以及社会分工的多样化,人们普遍拥有了“依靠自己一个人也能顺利度过一生”的可能性,婚姻这种“生存合伙人”制度的根基已经被瓦解。
所以不论男女,都可以不必再用婚姻关系、和社会对婚姻角色的期待来要求自己。
不过麦琳可没有受到什么“圣母期待”,因为她没有表现出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应有的技能水平;
并且她是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她如果在家庭中真的做了什么牺牲,恐怕她早就说出来卖惨了,但是这么多集她也没有拿自己的牺牲说事,说明她压根就没付出过什么牺牲。
一个心理咨询师罔顾显而易见的事实,非要标新立异、升华概念之后虚空打靶,其实这是非常没有水平的体现。
比如某老师写的那篇“我如何看沙白”的文章,这篇文章上来就升华的非常高:“沙白不是自杀,是用生命做了一个选择。她选择保留那个她最珍惜的健康、漂亮、有尊严和活力的自我,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文章写的确实很漂亮,很打动人,但就是飘得不接地气。
沙白这个人呢,她生了病,但是不吃药、不遵医嘱、不好好治疗,还故意和医生交代的对着干;
批判我们国家不够自由,不能进行器官买卖;
认为表妹理所当然的该给她捐一个肾,不捐就是欠她的;
但凡有点基本社会经验的人,看过沙白的视频都会知道这是一个极度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往往并一定有安乐死的勇气。
她发视频声称要去瑞士搞安乐死,只是博个眼球的概率,远大于她“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保留最珍惜的自我”。
心理学这个学科就和法律一样,它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于: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任何人做任何事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心理学致力于去分析背后的心理成因。
但是在分析这些心理成因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和被分析者共情,这时候,“有原因的”不知不觉的被替换为“应该被接受的”、“他也没办法”、“不全是他的错”。
如果你了解了所有杀人犯的人生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都会引起你的同情;
就好比如果你对麦琳、杨子这种人进行心理分析,你也一定会发现他身上可怜的、痛苦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咨询师发表的言论会让人觉得逆天的原因——因为这些心理咨询师就和西方的律师一样,他们最喜欢为坏人开脱。
所以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学爱好者们应当意识到,心理分析的能力不应该被滥用。
滥用的结果会是:在心理分析的视角中一切都被“合理化”,这种合理化会令你误以为自己理解了别人,你理解到了他的伤痛,进而你就可能对他产生白左圣母般的关怀。
这种滥用的关怀和抱持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你自己攻击力的释放,另一方面是很多时候你只会是热脸贴了冷屁股。
当然,我前面讲的这些内容,不意味我想论证麦琳是错的、所以李行亮是对的——
我想表达的完整的意思是:
麦琳是个自私的巨婴,正如节目中的另一个嘉宾杨子一样;
李行亮是个活该受气的废物,正如之前自杀的胖猫一样。
对于麦琳和李行亮我都不喜欢,在生活中,我不会和麦琳这样的人做朋友,我也瞧不起李行亮这种怂货。
不要对他们抱有同情心,不必同情麦琳、不必同情李行亮、不必同情胖猫、不必同情黄圣依。
男人们普遍同情胖猫和李行亮,女性普遍会试图为麦琳洗白——我想说的是,大家没有必要陷入性别对立的叙事结构中,更没有必要因为性别就把自己代入角色。
胖猫和李行亮是两个软弱的废物,如果他们的性别是女的,她们一样也是废物;
麦琳是个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巨婴,如果她的性别是男的,他也是一样讨厌的令人作呕。
杨子可以说就是麦琳的性转版——杨子在画师给他画画的时候故意不说人话、他老婆表白心迹时落泪,他在旁边困得闭上了眼,然后扭头走了,杨子这种人也非常恶心,和他是男是女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讨厌杨子,我们当然也可以讨厌麦琳,我们可以讨厌世上一切自私自大的脑瘫、懦弱无能的废物。
对于麦琳、李行亮、胖猫、乃至杨子、黄圣依、谭竹之类的这些人,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他们谁对谁错、谁有什么创伤,谁谁多不容易;
我想讨论的是,这些人的关系模式中体现出的最使用的启发是什么。
第一点,不管是恋爱、交友、还是招聘用人,我们都要选择“正常人”去交往。
正常人的意思是,这个人性格稳定,情绪温和,能与人互相尊重,有问题可以及时沟通并互相表达意见。
但如果一个人与你交往中总是发疯,情绪忽高忽低,有话不好好说别别扭扭非要让你猜、要让你“懂”他、自称有玉玉症、打女拳打男拳等等,只要对方让你觉得他“不正常”,那就马上切割远离。
人际交往最重要的一条记住:选择大于努力。
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不要和身上充满负能量的人接触,我们只去筛选正常的、适合和我们交往的人,对于脑子有问题、精神不正常的人一秒钟都不要犹豫,马上拉黑。
第二点,如果真的在生活中遇到了麦琳这种自私又别扭的人,那么不用在意她的扭扭捏捏,直接当场把她戳破。
麦琳有个最经典发言,她想喝咖啡,但她不直说,她问李行亮:“我配得到一杯咖啡吗?”
然后李行亮这个舔狗颠颠的去给她拿了咖啡,麦琳很不爽,说:“他没有get到我的点。”
然后黄圣依就有点看不下去了,问她怎么没get到你的点啊?
麦琳说:“我不想让他给我拿现成的咖啡,我想让他去给我买一杯咖啡。”
对于麦琳这种作精,你要是顺着她的意思来,她怎么着都不会对你满意的,因为你已经被她拿捏了,她根本不是想让你get到她的点,她是在享受反复拿捏你的乐趣。
所以实事求是的讲,麦琳这个作也的确不完全是她自己问题,她和李行亮各占50%的责任,因为只有李行亮这种窝囊废才能惯出来这种作精。
正确的做法是一开始就不要顺着她的意思来,她问“我配得到一杯咖啡吗”时候,李行亮就直接回答她:你配个锤子配,想要什么直接说,别他妈又整幺蛾子。
作精需要猛男治,麦琳潜意识里渴望的是一个能够驯服她、不会被她随意拿捏的真正的男人。很显然,李行亮根本降不住她。
第三点,不要和任何人共情。
和别人共情就意味着你理解这个人,你理解了这个人就意味着你知晓了他的思维逻辑、并可能无意识的认同了他的思维逻辑。
而认同了别人的思维逻辑,就意味着你变成了和他一样的人。
所以不要和麦琳共情,不要和李行亮共情,不要和胖猫共情。
要收起你那廉价的同理心,理性的认识到这类人只会带来麻烦,冷漠的和他们划清界限,不因他们的痛苦遭遇而同情他们,而是把他们的悲惨遭遇当成给自己的一种提醒,警戒自己永远不要成为他们那种人。
友善互爱的社会环境,本质上是源自于过去几十年科技和经济共同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增量的分配;
然而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双双减缓,人们从追求做大蛋糕变成“存量内卷”,过去那种宽容有爱的社会环境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中会逐渐消失。
真正聪明的人都应该尽早从过去那种白左圣母般的天真幻想中醒来,不要再相信什么博爱、感化、照见之类听起来高大上的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典型的“书房派”知识,是被一代又一代大量的出了校园就做科研、缺乏真正人间疾苦体验的“学生们”建构出来的。
不要同情悲惨的人,不要反复分析自己的痛苦,痛苦是深渊,你没办法通过频频凝视深渊的方式远离痛苦——凝视深渊本身就是你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把深渊忘掉,要去关注现实,关注“实战”,关注能让我们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要去做事,去与人竞争,去战胜别人,去享受胜利,去复盘失败,去优化策略,去享受人生。
去迎接光明,去和任何正常人交往,远离任何负能量的人和事——不管他多么悲惨、不管他受过什么创伤,那都和你没有关系,一旦有人要侵犯你的边界、试图把你变得和他一样痛苦,那就迅速切割,让他马上滚蛋。
在百年未有的时代大变局之下,生存法则已经改变了。
只有强硬、冷漠、目标坚定的人,才能在未来的存量竞争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