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对人际关系有这样一种期望:我只安安静静的做好我自己,我会尽我所能的、不去攻击、评判、伤害任何人,并且我很乐意向别人展示我的善意,并不要回报地帮助别人。与此同时,我希望别人最好是能够也多向我展露一些善意。当然了,对于这一点我也并不强求,别人是否向我表达善意其实一点儿都不重要,我甚至更希望他们能够尽可能的不打扰我,只要他们不评判我、不伤害我这就足够了。我宁愿多付出一些,我多去帮助别人,我不需要换回同等的别人对我的帮助和关心,我仅仅需要的只是他们不伤害我。我并不渴求太多,我愿意无私奉献、默默付出,没有对等的鲜花掌声也无所谓。只要我能安全的、不常受到伤害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足够了。我认为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人际关系交往的状态,我也认为如果这种理念推广给所有人,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真的就是会社会大同,我们的世界就变成了一个美好的人间。我相信一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人、他潜意识里对于人际关系的期望,都是和以前的我差不多的。但是在批判、拆解、转化这种认知之前,让我们先对这种心理的底层逻辑做出一个分析。人在面对危机或外界的攻击时,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复合机制会先对其进行评估,然后我们会有三种可能的应对策略:战斗、逃跑、和投降。在评估之后,如果你认为能够打败对方,那么往往我们会选择战斗;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虽然打不过对方、但是退路很宽广,那么我们就会选择逃跑;如果打也没打过、跑也跑不了,那么我们就会选择投降。这样的应对策略我们对其进行总结之后,会认为它再合理不过了;但问题在于,我们对外界攻击进行“评估”的时候,并不能够做到绝对的理性(当然,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不够理性的),所以我们的评估很多时候并不准确,并且还会受到我们的很多惯性思维、自我认知、创伤体验等方面的影响。譬如有的人其多巴胺分泌水平过高,则这个人就会天生更喜欢追求刺激,面对比他强大的对手时,他的兴奋感比恐惧感更强,所以他在理论上应该逃跑时却选择了战斗;再比如有的人犯了枭神夺食,天生胆小畏缩、思维特别容易灾难化,面对一个比他弱小的敌人时,他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是自己被对方锤死的画面,所以连往哪儿跑的问题都没想,他就马上跪了。但是我们知道,负面事件对人的影响通常会比正面事件对人的影响更大,你和别人对战赢了99次,但是最终经历了一次的失败,却可能就成为了你的心理阴影,让你丧失了自信。因此大部分的人往往是内心中储存的创伤记忆,远多于快乐的正面情绪记忆;也因此,自卑、怯懦、怕事的人,也远远的多余自信、坚毅、敢于直面问题的人。人经受的挫折和失败的体验多了之后,他对于外界攻击的反应就会更为敏感,他会更紧张的想要自我保护、想要追求安全——安全感这个词的关键在于“感”,比如大部分人都可能会恐高,有的人是站在高台边边上的时候才会感到恐惧、而有的人一站到无遮挡的高楼顶上时,他马上就已经感到头晕目眩了。因此,什么叫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就是你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情境、人际关系都容易让你感到不安全,所以你的大脑后台实际上会更为忙碌,因为它要频繁的关注怎样让自己更安全一点——所以你不是缺了一个叫“安全感”的东西,而是生活中让你感觉危险的东西太多了。当一个人感到来自外界的攻击和伤害太多时,他的潜意识就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弱小,面对大部分的事件和关系时,他就会习惯性的选择逃跑或者是投降。让我们代入这样的心态来感受一下,如果你面对生活时的大部分选项都只能是逃跑或者投降时,你会对外界有什么样的期望呢?你自然会期望外界能够对你更加友好一点,期望不要对你有太多的伤害——当然,所有人都会期望外界对自己更友好;但问题在于,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创伤和挫败、没有太多的畏缩和自卑,那么“希望外界对你更友好一点”这只是你的众多期望之一,你除了希望外界更友好,你还希望外界能更有趣、有更多可能性、有更好的机会,等等。但是当你安全感匮乏时,你几乎只有“外界对我友好一点”这一个期望,你没有更多的追求,你只是浑浑噩噩,期盼自己能够度过不受伤的一天。你不会期望更多的机会、更有趣的事件的发生,因为这些对你来说不是机会和有趣,而是压力、是新的恐惧和不适的来源。一直以来你都非常的紧张,你紧紧的将自己包裹,你非常努力的想要尽可能的避开所有的伤害和攻击。为了达到这一点,你会习惯于让自己表现的非常的友好、顺从、不具攻击性,以此来避免别人对你的不满和攻击。你非常主动地自我阉割,阉割了自己的攻击性、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尊严,你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以让位于别人,你只希望能够以此换得外界对你的一点善意。但是很显然这通常没有用,有些时候你的确能够通过讨好别人、表现出顺从性,从而获得一些人的喜欢,也能避免掉一部分的伤害。但是大部分时候,在一群人当中,受到挑剔和评判最多的人依旧是你、最容易犯错和出现失误的依旧是你、最容易倒霉和遭受到外界恶意的依旧是你。这就是因为对于外界攻击的习惯性逃避的心态,让你的思维变得极其的幼稚,你沉浸在自己对于外界的幻想之中,而完全枉顾了现实的逻辑:人们攻击和嘲讽的对象一定是群体中最弱的那几个,因为这从他们的角度来讲是最安全的;影响人做事情成败的心理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紧张,因为越是小心翼翼越是容易出错,紧张会冻结你的思维和身体的神经系统;厄运和坏的情绪也都是欺软怕硬的,厄运喜欢找上苦命人、坏情绪更容易发泄给不会反抗的人。所以,我一开始描述的那种我对于人际关系的期望,其实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社会是动态的,我们有可能遇到任何性质、任何情绪状态的人,所以来自外界的攻击不可避免,也无法消除,这一点我们必须接受,也必须放弃永远不受攻击的幻想。没有人能够避免受到他人的恶意和攻击,即便你是超人,是上帝,你能够以一己之力统治地球,你让所有人过上比以前富足一百倍的生活,也一定会有非常非常多的人讨厌你,甚至他们知道会被你杀死,但是宁愿去死他也要在死前骂你一句——这种人一定存在。这是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你潜意识之中那种追求安全、渴望不受攻击的幻想不被放弃,那么这种幻想就是你脆弱的来源,你每受到一次恶意,你就会虚弱一分,你就会额外的再自我攻击一次,你会试图找到自己哪里还做得不好。然而一旦放弃这种幻想,你反而立刻获得了解放,因为你发现实际上你的确可能在将来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受到来自外界的攻击和伤害,但是你并不需要时刻为这件事准备着,就像每个人的家中都可能会被盗,但你并不需要千日防贼。假如真的有一天你家中被盗了,你可能的确会遭遇不少的损失,你甚至可能损失全部家当——但是,你为了避免这个极小的将来某一天会被盗的可能性,而持续的、无时无刻都在关注这件事的话,那么这才是更大的损失,因为你每时每刻都在损失,你每时每刻都在损失的就是你自己的生活。如果执着于规避痛苦和伤害,那么你的生命将只剩下自我保存这一件事,除此之外你别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你的人生将毫无任何体验——这一点在任何其他的事情上都是同样的原理,你对于任何单一事件的执着,都会让你失去对其他生命层面的体验。过度的执着于自我保护,还会放大外界攻击对的伤害,令你变得更加的敏感——什么是敏感,敏感就是更强烈度、更长时间的对某一外物的反应,所以同等的攻击,对别人来说是清风拂面、对你来说却可能如同万斤暴击。譬如很多人不能理解抑郁症患者的感受,认为他们都是装的,这是因为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的感受的确是有极大的差别的。所以,对于自我保护的过度关注导致了你极为敏感(你对什么更加关注、你就会对什么更加敏感),敏感会令你特别容易在外界的攻击中受到翻了好几倍的伤害,这一创伤又会令你本能的加大对自我保护的在意程度,由此,一个恶性循环就产生了。其实我写过很多类似的文章,虽然阐述的主题各有不同,但其底层逻辑方面最终都要指向一个问题:如何改变?一个自卑的人怎样变得自信,一个抑郁的人怎样变得开放,一个胆小畏缩的人怎样把他的攻击性释放出去?我想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点,就是你要先放弃对自己的同情,也要放弃追求别人对你的同情。同情是一种能够让你对自身所有行为、感受、思想合理化的情感,当我们自我同情、收获别人同情时,其实也收获了一种“自洽”、一种对自己的“肯定”,这的确能够让你感觉不错。但这对你改变自己毫无帮助,反而只会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让你坚持继续固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一点对应着很多典型的社会现象,譬如很多女生认为自己有穿衣自由,出行自由,她有权利在深夜穿着暴露的衣服去酒吧玩;有很多人会对此反对,认为女孩子应该自爱,并且穿着暴露去酒吧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这种争论本身当然毫无意义,争辩对错也纯属浪费时间,现在的问题是,假设你就是一个女生,那你要不要选择在深夜穿着暴露去酒吧玩。这纯粹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如果你想更好的进行自我改变,那最基本的,就是你要正视现实,承认“在深夜衣着暴露去酒吧”是一件存在一定风险的事,然后停止这种行为;正如你如果想改变自己的畏缩和怯懦,你也要承认来自外界的攻击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事实,然后放弃自我保存的坏习惯,而是直面问题,释放自己的攻击性;而不是一直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都是别人的错,是这个世界太无情了,那些对我不友善的人真是太没有礼貌了,我的老板竟然因为我工作的错误骂了我他真是太冷血了。我想起我以前玩王者荣耀,我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发育,而避免参加团战——那时候我潜意识中总是有一种幻想,我幻想自己积极发育,有个很高的经济、很好的装备,我就能够一挑五,能够不费力、轻松的把对面的塔都推掉。但是这种幻想基本不会实现,因为对面的高手会非常灵活的四处游走,我的发育总会被打断;由于我不主动参团,又会导致我家团战更容易输,经济差距被越拉越大;哪怕对面没有占据优势,那么我家里的高手也会到处游走,过来吃掉我的兵线,让我的发育速度减慢。我玩游戏这件事,其实就已经非常了然的体现了我一开始那种幻想的荒谬之处——世上没有世外桃源、没有岁月静好、没有你可以安心做好自己不被外界打扰的空间。你生活在一个由无数人构成的社会中,你的空间和很多人的空间相互交错,世上充满了合作与竞争,你想独善其身,结果只会是你变成了别人竞争与合作过程中被波及到的炮灰。这并不是说你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如同战场一样充满了凶险,而是说你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群中的一份子,除非你在深山隐居,否则你只要和别人接触,就一定会接收到别人的赞扬、嘲讽、吹捧、与贬低。自然界中主要有两种动物,一种是捕食者,一种是被捕食者;在人类社群中也有两种人,一种是猎手,一种是猎物——你期望自己能够做一只友善的、不被打扰的羊,这个愿望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会实现,因为一只羊不可能不被打扰,每只路过的狼都会想要咬上你一口。当你把自己定义为猎物时,你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用的,你的努力只会让自己变成一直更可口的猎物——因为猎物守规矩,顺从,没有攻击性。就像你在王者峡谷闷头努力的自己带线,结果也只是把自己养的更肥,当对面来抓你时,能够收获更高的经济。但如果你将自己定义成一个猎手,那么你就不会、也不应该再按照猎物的逻辑去做事,你会变得更有攻击性,更主动:我们不会幻想自己能够不受打扰的安静发育,而是主动成为去“打扰”别人的人。我们不再把自己是否伤害到别人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怎样更好的把事情做好放到第一位。如果为了完成工作而不得不批评别人,那么你没有丝毫的必要自责,因为这是对方应得的——你不因批评了别人而自责,也意味着你更能够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当你犯错时你能更理性的正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沉溺于“我被批评了我好难受我真没用”这种无聊的负面情绪中。我们也不会再把自己的善意当成廉价的赠品随意发放,而是清醒地意识到人们习惯了你的善意之后就会轻视你,所以在与人相处时要先展露出一些恶意和不好惹的气息,这样以后你稍微展露些善意时,对方反而会非常珍惜。永远不要无偿的、不求回报的帮助别人,除非你在把免费当做一种引流的手段。不求回报的帮助别人收获的只是当时一段时间短暂的感激,你给别人提供的小的帮助,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自然地被遗忘;你给别人提供的大的帮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别人刻意的遗忘。人们赞扬无偿付出的人,是因为他们希望愿意无偿付出的人越来越多,好让自己享受越来越多的免费服务,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去成为那个为别人无偿付出的人。所以我这两年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新习惯:任何人如果试图白嫖我,我都会马上将他拉黑。永远不要让步——借给别人一万块钱,对方迟迟不还,你主动退让说让对方还8000就行,剩下的2000不要了。永远不要做这种事,让步的结果换来的只会是对方的得寸进尺和变本加厉,对方听到你说只还8000就可以时,他会想再拖一段时间是不是可以只还7000、6000、甚至是5000?所以,我们应当让自己成为那个得寸进尺、变本加厉的人,不是让对方只还8000,而是让对方还一万加上利息,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永远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如果你在某一段时间对某个人付出了很多,那么一定要自己主动张口,让对方给你一些对等的回报。当你长期为别人付出而没有回报时,对方会对此习惯并视为理所当然,你自己会觉得越来越委屈而对对方不满,所以不必有任何的不好意思的感觉,一旦你觉得不公平,那就马上主动索取对等的回报,实际上这样才是对你们的关系更为有利的。所以我们不要做猎物,不要做别人的“财富”,而是也要做猎手。因为你哪怕仍旧还是只希望自己能够过上比较安静的、不会被别人轻易伤害的生活,也只有你把自己的气场转换成猎手时才能够实现。只有猎手和猎手才能达成合作,只有猎手才有不被其他猎手打扰的权力——永远要记得,你的攻击性要随时处在向外释放的准备状态中,烂人和烂事看到你露出的獠牙,才会不敢靠近你。 – END –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