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也许比你以为自己知道的要多。
“心灵写作”使你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那些你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里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你没意识到的那些自己知道的东西。
写作过程中的拖延和专心致志的状态都必不可少;做做白日梦、浪费一点时间跟培养自律性同样重要。当然除了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许还有两个原因导致人们无法写作:一是他们在等待灵感降临,二是他们因追求完美而止步不前。有时这两个因素兼而有之。
等待灵感的人相信“天才”论,把诗人的浪漫幻想归功于天赋神赐,受到缪斯之手情有独钟的点拨。虽然这个缪斯有时也会弄巧成拙,让诗人“痴狂”;更糟糕的情况是,缪斯附在诗人身上,让其暂时(甚至永久地)发疯。所以,受天才论影响的人受其约束或以其为借口而不愿努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信“完美主义”的人认为写作既要灵感迸发,也要有自身的努力,认为好的写作技巧可以令作品升华。他们不辞辛劳地改了又改,却被恐惧心理困扰:他们怕技巧不够精湛,担心自己愚笨出错,最后,怕别人的批评,怕别人发现自己水平有限(或许他们用的是浪漫“天才”论的评判标准)。
创意写作指南主要有两大类型,基本上与这两种写作观一致:一是“灵感类”写作指南;二是实践操作类写作指南。不管是哪种情况,指南中都会涉及不同的自动写作技巧。有趣的是,“灵感类”写作指南提供的方法,往往用来解决完美主义者潜在的心理问题,而实操性写作指南常常被当作一种接近缪斯的方式(在我们这个后弗洛伊德时代,则称之为无意识方式)。
下面我会回到这一点上来,以下是我上课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初念练习:
想象这世界上你最亲近、最了如指掌的人此时此刻在做(思考和感受)些什么,写作15分钟,用现在时和第二人称把你的想象详细记述下来。比如:你正在哼着歌,踮着脚尖,搜寻着昨晚我藏在柜子顶层的开心果……规则如下:
字迹可以潦草,语法可以不符合规范。
语言可以不优美,也可用陈词滥调。
可以重复,也可自相矛盾。
可以写毫无价值的东西。
可以写任何东西。
可以写得不着边际。
但必须一刻不停写足15分钟。
没人会看你写了什么——你的老师、同学,特别是你描述的那个人,都不会看。
这些规则不是我原创的,它们改编自《心灵写作》中的练习。娜塔丽·高柏称之为“写作练习的根基”,她的创作方法大多以此为基础,目的是战胜内在的自我审查,超越传统或惯性思维模式,实现自然而然、充满活力的写作。用高柏的话来说,这种作品能展示“事物真实的样子”。这一联系很有趣(也是有意为之的)。科尔索曾经说过:
我创作时从来不重写。初念最佳。我们总是这样认为,最初写下的语言,往往就是最好的语言。最初的想法是最纯洁的想法,纯洁的东西是自发的。
科尔索这番话是以纽约大学客座讲师的身份在艾伦·金斯伯格的创意写作课上说出来的。学期初金斯伯格给学生派发了份资料,收录的是他的“心灵写作要素”,其副标题是一句名言:“初念最具艺术价值,转念发挥的是其他作用。”
写作要以“你所知”为起点,并发掘记忆,使之成为可利用的材料。下面的心灵写作练习利用的是你最早的记忆:
初心练习:
比平时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起床。然后马上开始写——但这次不必写下你想到的一切。
第一天早晨争取列出你最早期的记忆——列个清单即可。在做这部分练习时,你可以停顿思考,可以慢慢来,不必探究细节。你需要的只是一系列的标题。比如我会这样做:
●隔壁的咪咪和她那乌黑高耸的爆炸头,黑色眼线,弯弯的眉毛
●我们天蓝色的厨房:窗帘、胶木、橱柜和抽屉,两个塑料高脚凳,两把塑料靠背椅
●爸爸换衣服准备去上夜班,他的香烟在我的梳妆台上烧了一个黑窟窿
●晚上暖炉噼啪作响,火车发出隆隆声
●金属垃圾桶下的地蜈蚣,树叶上的瓢虫
最少要列出14个标题。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按顺序每天完成一个,写足半个小时。除了写作时间不同外,规则和之前一样:字迹可以潦草,语法可以不符合规范,语言可以不优美,也可用陈词滥调,可以重复,也可自相矛盾……但要不间断地写半小时。
用标题做提示,尽可能多地提供你能想到的相关事件和细节。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想起了那些以为早已忘记的事;也可能已经离题万里了,这样也挺好——那就跟着感觉继续写。
最后,你会拥有大量素材(有些不错,有些用不上),你可以从中发现不断重现的主题,了解故事的根源,弄清相关事件的顺序。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写小说或是回忆录。
“记住,你的艺术天分就像个孩子。它害怕黑暗、妖魔还有恐怖的冒险。作为它的守护者、老大哥、卫士和同伴,你应该让它知道,出来玩耍(工作)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