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散文,我们首先想到散文的一大特质“形散神不散”,但这并不是散文的全部。一篇成功的散文,让读者读起来会感觉到从外到内的美,如果想写一篇成功的散文,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下几个要点:
语言流畅有乐感
散文既不靠故事和情节取胜,也不靠鲜明的节奏跟协和的音节取胜,那么,散文凭什么吸引读者呢?首先就是要有流畅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没有阅读的障碍,而且展示出汉语的语言魅力,读者才有耐心往下看。追求音乐性并不只是诗歌的专利,有的时候散文也可以像诗歌那样炼词造句,从而使散文具有诗化的美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鲁迅先生深谙汉语的声韵特点,他在揭露和控诉军阀暴行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短短的一句之中,就有一个叠韵词和一个双声词接连出现,再加上整齐的句式,自有一种诗的音节效果,给读者带来既深刻又美妙的阅读感受,让人过目难忘。
上海市作家协会前任主席、诗人罗洛在上海刚刚解放几天的时候,写下散文《我们所需要的,是工作》,表达自己急切地渴望为新生的国家贡献力量的激动心情,他这样写道:
我需要工作,是的,工作。我不怕痛苦的工作,怕的是没有工作的痛苦,而现在就是这样。
读这样的文句就好像在朗读诗歌,有着很强的节奏感。
初学者写散文,写好后一定要多看几遍,自己朗读给自己听,看看有没有什么不顺畅的地方,要是有,就要修改,改到读不出一点瑕疵才可住手。
笔者的写作过程往往是一挥而就,但是完稿后总是要再看两三遍,认真对文字进行润色。比如原本是写“黄河和长江”的,后来就改成“长江和黄河”了,因为“河”“和”同音,放在一起念很不顺口。
《沙漠奇迹——迪拜》一文中原来有一句,“马路对面就是湛蓝的大海,这天海浪滔滔,凉风吹拂,让我们的眼睛吃够了冰激凌。”“凉风吹拂”后来改成了“凉风习习”,跟“海浪滔滔”就构成了结构上和音节上的对应关系。
在《温馨一路随行》中,笔者写了这么一段:
御苑内大树参天,碎石铺地,亭台桥廊点缀其中,黑色的乌鸦不时发出“啊、啊”的叫声,更是呈现一派宁静和优雅。
“碎石铺地”原本是“小石铺地”,是为了跟前面的“大树参天”呼应。但是朗读之后发现,“小石”在音节上缺少美感,而且又有“小时”等同音词,如果不是从视觉上去阅读,恐怕会产生歧义,于是改成了“碎石”。
抒情真挚且动人
散文是以情感取胜的文体,要写真情实感,不要写虚情假意。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品位的读者自然会唾弃那种虚伪和煽情的文章。散文的情感还应该是高尚和向善的,低俗的情感也令人讨厌。散文的题材非常广泛,什么可写,什么不可写,也是需要斟酌一番的。最简单的方法还是自己要多想一想,那些想写的东西是否首先能感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别人又怎么会感动呢?
巴金的散文《怀念萧珊》是一篇至情的悼文。作者通过描写妻子萧珊在“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不幸死亡,强烈地控诉了极端化的政治带给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作者在文中动情地写道:
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那张惨白色的脸,那两片咽下千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唤着死者的名字。我想,我比她大13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么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人们的白眼,人们的冷嘲热骂蚕食着她的身心。我看出来她的健康逐渐遭到损害。表面上的平静是虚假的。内心的痛苦像一锅煮沸的水,她怎么能遮盖住!……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每次戴上黑纱、插上纸花的同时,我也想起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
一个以写作为生,又以写作而享有盛名的作家,却不能保护自己善良的妻子,居然愿意拿自己的著作被“千刀万剐”来换取妻子的生命,这是多么残酷而又悲愤的心理活动。这样动情的文字就像是一记记重锤敲打在人们的心上,激发人们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在给死者盖棺定论的时候,作者也不像国人所习惯的那样,给死者加上许多溢美之词,而是客观真实地概括萧珊的一生。作者之所以要深情地悼念死者,不是因为死者是多么有成就的人,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唯其如此,这份感情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值得珍视。
台湾女作家琦君写过一篇名为“髻”的散文,写的是自己跟亲生母亲和姨娘三个女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娓娓写到少年的时候,自己拿着黄杨木梳给母亲梳头,却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地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很久以后,姨娘到上海来看望作者。作者明知她就是使自己的母亲一生郁郁不乐的人,却已经一点都不恨她了。她的脸上脂粉不施,显得十分哀戚。因为母亲是个自甘淡泊的女性,而姨娘,跟着父亲享受了20年的荣华富贵,一朝失去了男人的依傍,她的空虚落寞之感,更甚于母亲。作者在文中流露的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怀,自有一种感人的魅力。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
我怔怔地望着她,想起她美丽的横爱司髻,我说:“让我来替你梳个新的式样吧。”她愀然一笑说:“我还要那样时髦干什么,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
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这话,一转眼又是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富有情感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也引发读者对小恩小怨和大恩大怨的人生思考。
修辞丰富而典雅
散文应该是散行的文章中最有文采的文体,当然要重视修辞的作用。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种。所谓“消极修辞”,是指追求语言的明白晓畅,避免语言的不当运用。所谓“积极修辞”,是指主动运用一些具有固定格式和特定功能的修辞格,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有表现力。两种修辞手法并没有谁高级谁低级这样的区别,而是要看文章内容更适合用哪种手法。也有很多时候,需要两种修辞手段在文章中交替使用。
现代诗人何其芳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雨前》,通过对雨前景象的精细描写,表达了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小知识分子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和对未来前途的憧憬。作者是这样写景的: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在这段类似工笔画的描写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拟人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格的使用,特别是“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这个比喻实在是写得很形象、很传神。整段文字也很有韵味,作者真的对鸭子那么感兴趣吗?作者是不是在以鸭喻人呢?读者诸君,你们尽可以发挥你们的创意和想象。
立意高尚又蕴藉
散文作为美文,除了具备欣赏和愉悦功能,也可以承担一定的认识和教化功能。但是,艺术作品应该在美的表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读者,而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进行说教。优秀的散文总是把高尚美好的立意通过蕴藉而自然的方式艺术地呈现出来。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作者在开篇第一段交代出游的原因时便已经暗含了抨击时弊的内容。他写道:
因为近在咫尺,以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我们对以本乡本土的名区胜景,反而往往没有机会去玩,或不容易下一个决心去玩的。正唯其是如此,我对于富春江上的严陵,二十年来,心里虽每在记着,但脚却从没有向这一方面走过。1931,岁在辛未,暮春三月,春服未成,而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了。我接到了警告,就仓皇离去了寓所。
出游这件事往往就是这样,远的地方因为不易去,所以郑重其事地早早而去,近的地方因为方便往往拖着不去。这也是人之常情,读者看到此处或许会会心一笑。但作者立刻笔锋一转,换成文言句式,所谓中央党帝玩起秦始皇的把戏,明眼人便知晓作者其实是去避难了。白话和文言的夹杂,在有些人手里是无奈的应付,但在有些人手里却成为艺术的手法,文并没有害质,反而幽幽地默了一下,批了国民党的独裁专横。
从第二段起便是真正的钓台春昼了:
说起桐君山,却是桐庐县的一个接近城市的灵山胜地。山虽不高,但因有仙,自然是灵了。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田深处。
写了桐君山,写了桐庐,写了桐君观里的晚祷钟声,观里观外的景色都一一落到了笔下。接着再写第二天的清晨,晓风残月,杨柳岸边,候船待发,上严陵去也,好一个浪漫的旅程呀!在写到船行至一水边酒楼时,作者又借题发挥,说碰见了几位数年不见已经做了党官的朋友,于是背诵了一首两三年前曾在同一情形下做成的“歪诗”。郁达夫不愧是白话文及文言文的两栖高手。
读完有何感想,趁这个季节,带上你的感情,写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