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虚构写作公式

创意写作坊2个月前发布 李冰
3 00

好的非虚构写作始于一个有价值的选题。2017第四届创意写作国际论坛上,资深媒体人叶伟民结合自己丰富的记者生涯经验,从“海量阅读”、“社交”、“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三个方面分享了他对于找寻选题的建议。

如何去寻找一个好的选题

一、从《再见萤火虫》谈“海量阅读”

海量阅读不只是代表读微博微信文章或者是大众媒体,还包括一些隐藏在没有公开发行的刊物里面。我写过一篇文章《再见萤火虫》,就来源于我在一个很小的行业报刊上看到的一个300字会议报道。说的是在天津举办的一次环境会议里面,有一个老师,也是中国唯一的研究萤火虫的博士付新华,他认为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萤火虫的面积将大量减少,甚至可能有灭绝的危险。当时我看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第一,萤火虫是通往内心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和象征,我相信写出来之后会勾起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勾起很深的乡愁。第二,在中国这样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付新华的同事都选择研究害虫,因为关乎大农业,经费多,研究萤火虫则没有任何经费,他坚持这么多年去研究一个没什么用的小昆虫,他的故事是怎么样的,他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两点吸引了我去做这个选题。

后来我跟踪采访了他两年,汶川地震之后,他去灾区研究地质灾害对萤火虫灭绝的影响,我也跟着去了。在汶川地震之后,去萤火虫原来的栖息地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们两个去了卧龙的熊猫基地,在野地里面去蹲守萤火虫。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所以,好的选题常常藏在一些很小的地方等着你发现。

 

 

二、从我的记者职业经验谈“社交”。

社交不是聊天,也不是采访,而是请教,这个姿态非常重要。很多记者社交时容易陷入一个职业病的误区:见人就采访。这是个毛病,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如何建立你自己的关系网和消息渠道?我有一个记者前辈,他有一个很厚的笔记本(当时还没有微信),有一段时间我们就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我就问他,你最近在做什么选题,我们聊一聊。记住,一定要表现出对对方很感兴趣,让对方感觉到,他能为你打开一扇窗的那种感觉。对方自然就会喜欢跟你交流,因为他觉得被重视了,被需求了。他说自己一般是保持一个很合理的时间间隔,每隔一个月给被采访的人发个短信,打个电话等等,我当时非常佩服他这个习惯,直到后来我才形成这样一个习惯,现在想起来还是应该更早去做。

再比如,《恩里克的旅程》的作者就是跟厨房里一个来自洪都拉斯的女工聊天,才知道中美洲有这么一个野兽之旅,所以他当时就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一个选题。所以不要小看社交的威力,我认为你要拿到一个好的线索,社交是比做网上搜索更有效的一个办法,这个是真切的体验。

三、从我买房经历谈“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

随时记录的习惯可能大家都有,拿个小本子,或者在手机上用一个APP去记。但是这一点我最佩服是一个房产中介。2010年买房的时候,我从他身上学习到这个东西。这个中介让我佩服的地方在于每一次我说过的小信息,或者无意中透露的一些小想法小心思,他都记在心里。有一天晚上,我跟他见面聊天,看到他拿着一个本子,翻到我的那一页:“叶先生:我7月3日给叶先生打电话,他当时心情不太好,没说两句就挂了电话,最近一个礼拜我都没有打扰他。7月10日我再打给叶先生,他当时心情不错,他说上次看的房子太靠近马路了,那我下一次给他推荐一个更往里面的房子。”他把我们每一次交流都像记日记一样写下来,实际上他并不是对我了解多深,而只是记录好我的信息,所以他下次打电话的时候,翻到叶先生这页记录就一目了然。他实际上就是给用户画画像,就像互联网给用户画像的过程一样,这一点我非常佩服。

我认为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非常有必要。好的选题需要养,如果这个选题6个月前不是时候,但你不记的话,保证你6个月之后就忘掉了,你把它做一个档案记录,把每一步的进展都记录下来,就是养的过程。

如何判断一个好故事?

 

做过很多关于故事写作相关的文章,整理叶伟民老师这篇演讲稿,深切地感受到作为记者出身的他对于故事的不同见解。以往很多作家写故事,更多关注的是从自身感受出发去写,而叶伟民老师喜欢带着问题去观察这个世界,把故事置身于大的社会变革之中,不仅仅是只关注自身感受,更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在其中。

 

 

一、好故事应该有一条合理的逻辑线

杰里·克利弗在《小说写作教程》一书中谈到,“冲突+行动+结局=故事”“渴望+障碍=冲突”。李海鹏把非虚构写作总结为:好的非虚构写作等于故事+意义,也就是写一个人,他有一个愿望或执念,然后遇到一些障碍,最后克服障碍有了一个结果,写出来这个故事对别人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触动。以电影《摔跤吧爸爸》为例,首先这个爸爸得有一个要成为世界摔跤冠军的执念(渴望),所以他就很努力的先成为了全印度的冠军(行动),结果在一天晚上他爸爸告诉他家里没钱,必须放弃这个梦想。他流着泪放弃了,成了一个很平庸的男人,渐渐胖起来(障碍)。后来他很期待自己的梦想在儿子身上能够实现(欲望),但他没有儿子,生了三个女儿(障碍)。如果这个时候他放弃了,这故事就结束了,电影也拍不下去了,但因为他有执念,于是转向培养女儿成为摔跤冠军,中间遇到很多困难,被嘲笑被打压等等(障碍——行动),但最终成功了(结局)。其实你能看到这条线:渴望—障碍—行动—结果。所以好的故事一定是这样的,如果在中间任何一环放弃了,这个故事就塌掉了。

二、一个好故事一定要具备这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故事,或者叫本体。比如说《摔跤吧爸爸》,就是一个摔跤运动员,梦想得到世界冠军,然后通过两代人实现这个梦想的故事。这个就是他的故事,没有什么判断,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第二个层次:问题,这个故事你要指向一个什么具体的问题呢?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一定要有大的时代背景,指的是社会转型,或者某个历史阶段的问题、道德问题等。另一方面一定是很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公共治理问题,还是治安问题,食品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是三农问题,这个问题一定要是很具体的。

第三个层次:意义,或者叫外延,这一层是最高的要求,通过故事和问题要指向一个相对永恒的东西,或者说具有一定哲学、或者终极意义的东西。如中国问题的根目录,这个问题意义就是人类发展的一些根问题,例如人性、善恶、自由、平等、制度、极权、文明冲突、人类的命运、伦理等等,这些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层次的问题。

这里面还有两个关键词就是问题意识和人性闪光。问题意识是什么,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间,问题是不断变化的,问题意识就是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热点问题,一定要紧紧跟住时代。

无论多么黑暗,多么残忍的故事,背后一定要有人性的闪光。我写《伊力亚的归途》,从前面的内容看来,真的是一个很残忍很黑暗的故事,充满了背叛,充满了黑社会的种种的血腥、丛林,充满了各种人类种族间的不信任等等。但是这个故事里有人性的闪光,这个闪光就是我看到了伊力亚内心的救赎和回家的善念,这就是他无论在多么悲惨,多么黑暗的环境里面,在十多年里始终保持着的一个小火苗,这个就是很难得的人性的闪光。

故事、问题、意义,这三层共同组成了一个优秀的非虚构写作的三层要求。所以我们判断的时候,就要把一个故事放到这个模型里面对照一下,你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边界,这个故事就是能判断出来是否是一个好故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