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以信息为食。

炼己者2个月前发布 李冰
6 00

两个月之前,我的体重一直都只有110斤。

让我妈过来给我做饭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的体重就到了120斤。

导致我体重变化的唯一变量,就是我每天吃的食物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以前我每天都点外卖,翻来覆去就是那些东西,也没什么营养,每天吃饭就是随口对付一点。

我妈来了之后,她会很用心的给我做出可口的、营养丰富的饭菜,令我的饭量很丝滑的就比以前大了近一倍。

在我妈来的前一天晚上,我点的外卖吃了半碗米饭就饱了;

第二天中午她做了午饭,我吃了一碗米饭也没有觉得撑。

这个明显的对比让我觉得非常神奇,我过去一直以为我长不胖就是因为我饭量小,但直到吃了正常的饭,才知道原来我的食量其实是正常的。

这也令我真正意识到了每天吃饭到嘴里的东西的重要性,所以我又给自己和家人买了一些维生素、胶原蛋白、软骨素之类的东西补充微量元素。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我过去总会感觉自己的骨头和肌肉都脆的发虚,去年过年的时候骨质疏松到摔了一跤就骨折了。

但是吃了一个月的钙片和胶原蛋白,我开始实打实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内在“实”了起来,骨骼比以前坚硬多了。

讲这个经历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饭菜和营养品是我们身体的食物。

你吃进嘴里的东西,是我们身体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所以,可以说食物『塑造』了我们的身体状态。

相同的原理:信息是我们心智的食物,你每天摄取的信息,『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状态。

质量太差的食物不仅对我们的健康没有帮助,反而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身体,令我们生病;

所以,低质量的、负能量的信息,也是对我们心智的成长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拖累,令我们变得愚蠢。

食物中有主食,也有零食。

主食是用于补充营养的,零食只是用于偶尔解馋的。

如果吃的零食太多,甚至用零食来替代主食,那么你自然用不了多久身体就会垮掉。

成体系的知识,就是我们心智的主食;

碎片化的知识,就是我们心智的零食。

如果一直不断摄入碎片化的知识,零零散散的信息,这也会让我们的心智变得肤浅而混乱,令我们几乎无法再进行深度的思考。

口腔是我们的身体摄入食物的通道,所以对于任何入口之物,都要谨慎小心。

即便是我过去天天吃外卖、对于饮食非常不在意的时期,对于任何看起来变质、不卫生;尝起来发苦、味道不对的食物,我都会敬而远之。

但我发现一直以来,我自己、也包括这世上绝大多数的人,对于我们心智的食物——『信息』,都是不设防的、不加分辨的、来者不拒的。

似乎我们所有人都缺乏“要预先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筛选”这样的意识。

我们大部分时候也只把信息分为『低质量『高质量的,而很少会用『有益的『有害的这种标准来区分。

眼睛是我们的心智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所以,你在看什么,就是在喂给你的心智“吃”什么。

我去年曾学习过一个咱们道家的修行方法,这个法门要求修法期间不能见到去世之人的遗容,一旦看到就是破功,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必须再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开始从头修行。

当时并不理解其原理,只是觉得咱们道教确实高冷,要求严苛。

现在细细想来,其实背后也是有道理的,而且原理是如此简单粗暴——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你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进入到你心智之中的“食物”。

你吃一个发霉的土豆,这会让你生病甚至丧命;

你看到一个象征性和负面意义极其强烈的信息,这也会让你的心智生病,或者是对你的认知造成某种『污染』。

所以,我想我们都值得培养一个很基本、但对我们心理健康和心智成长的影响会很重大的思维习惯,那就是:要像谨慎地对待进入我们口中的食物一样,谨慎地预先分辨那些、即将要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

再重复一遍:食物会『塑造』我们的身体,信息也会『塑造』我们的心智。

而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种塑造是自动的必然的、是不受我们主观意志操控的

这就像一道纯粹的数学公式一样,只有理性的计算:

你吃的食物营养丰富,那么你必然身体健康的程度会增加;

你吃的食物有毒,那你就一定会生病甚至丧命。

所以,你摄入心智的信息如果质量高、正能量,你就一定会心理状态更健康;

如果你每天重复接触的信息都是低质的、负面的,那你的大脑也一定会变得愚蠢而消极。

当然,由于个体的智力和认知水平的差距,会导致你和霍金同时学习物理学,你俩的进度并不相通,获取的营养丰富程度天差地别。

但在知识和认知层次之外的,信息对我们『情绪状态』的影响则通常是一致的,没有太大差距的——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最根本的目的。

我过去一直对于“心灵鸡汤”这种东西是完全瞧不上的,我觉得这些不过就是重复的、徒有其表的空话、套话而已。

那些会被心灵鸡汤和成功学洗脑的人,一定是因为在智力层面增长潜力巨大,才会把这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废话挂在嘴边。

而且在我潜意识中也认为,心灵鸡汤这种东西哪有“心理学”“科学研究”有逼格呢,我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可比心灵鸡汤优越多了。

由于我过去一直瞧不上心灵鸡汤,所以我一直对于这些东西敬而远之,我觉得看心灵鸡汤类的书,不仅会浪费我的生命,还会消耗我的智力。

但是,朋友们,这个但是终于来了。

这几年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渐渐发现,其实心灵鸡汤并不是没用的废话,恰恰相反,朋友们,我实事求是的讲,心灵鸡汤,其实是我们心智的『营养品』。

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受到我们摄入的信息的影响,你总是频繁接触负能量的信息,你总是呆在不见阳光的小房子里,你总是看那些宣传人性阴暗面的书,总是重复回忆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那你怎么快乐的起来?

一个总是接触负能量的信息,把负能量的话挂在嘴上,重复思考负能量回忆的人,指望自己能够过的轻松快乐,这是非常荒谬的。

——这就像你每天往嘴里灌三杯詹姆斯·小刘手工秘制的的恒河牛粪热饮,还指望自己能强壮的和泰森五五开一样。

而心灵鸡汤是什么?

心灵鸡汤全是对你的鼓励,全是呈现积极的一面,全是让你获得积极的正能量的信息啊!

这不是你心智的营养品,那什么才算得上营养品呢?

我过去就是因为思维过于的幼稚,才导致我对于心灵鸡汤这种正能量的信息视而不见,反而特别喜欢摄取那些负能量的信息,并自诩清醒。

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喜欢《道德经》,但是我把《道德经》读歪了。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我本能的喜欢道家和禅宗的那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认知视角,所以,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而且隐藏的非常深的执念,就是:

我不应该执着的只追求“好”的东西,而是必须好坏兼收、清浊并取,以此来显示我是“没有分别心”的。

直到现在而立之年我才想明白两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第一,几千年前既缺乏逻辑思维、又没有科学观测手段的人,不可能仅凭自己的思考和冥想,就推理出什么宇宙真理。

第二,“超越二元对立”只是一种分析事物的视角,并不是必须要遵守的什么“大道规则”。

我们当然可以、也应该追求只拥有好的,摒弃掉坏的——而不是为了一个无厘头的理念,或者显示自己的“境界”,而可以让自己总是好坏全收。

就好比你面前一杯甜酒,一杯詹姆斯·小刘祖传秘制恒河牛粪热饮,只有脑残才会把两杯都喝掉。

而我过去就是这种脑残——因为我觉得我应该没有分别心,所以我不做任何甄别,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信息,我都照单全收。

正常人就是自然而然的会追求让自己身边好东西越来越多,坏东西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对于信息要保持敏感:尽可能的让自己越来越多的接触和吸收正能量的内容,远离负能量的信息。

不要以为只有世界的“阴暗面”才是『真实』的,世界的任何事件、任何面向都是真实的。

而且我们要追求的并不是“真实”,我们要追求的是自己心情的开心快乐,是自己人生的幸福美满。

美酒是真实的,恒河牛粪汤也是真实的,但我们只需要喝下美酒就足够了。

 

还要多接触积极、阳光、乐观的人,远离消极、压抑、悲观的人。

负能量的情绪是一种疾病,是会传染的,如果你不是以心理治疗为业,那你没必要和浑身负能量的人做朋友。

因为消极和积极本质上只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你状态的切换是很容易的,就在一念之间。

一个长期消极的人,他有一整套消极的价值观和思维框架支持着他的消极,所以,不要轻易和消极的人接近,以免被传染。

现在我的咨询工作号,对于头像和网名看起来阴沉灰暗风格的人,都是会直接无视,不通过好友的。

不要太放大我们主观意志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在高中时就学过:“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想让自己做一个健康的人,不能仅靠“想”,而是要靠营养丰富的食物,和规律的作息。

同样的道理,想让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那我们也要不断地给自己的心智“投喂”能让我们更加快乐、更加积极的信息。

 – END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