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纳里·奥康纳说:“一次好的顿悟是很难求得的”当然要把它写出来就更难了。
首先要有对术语顿悟的定义以及它在小说领域中发展历史的简述。按照基督教教义,顿悟是指神以年幼基督的形象在东方三博士面前的显现。在《英雄斯蒂芬》中,詹姆斯·乔伊斯对这个术语进行了改写,使它符合世俗和文学的需要。他的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告诉我们,一次顿悟是一个人物、一种形势或一样物体的本质的“一次突如其来的精神显现”。即使是最寻常不过的物体——斯蒂芬举的例子是在都柏林一间办公室外面的一个平淡无奇的时钟——也能够引发一次顿悟。当我们的“心灵之眼”调整它的视线对准“一个确切的中心”时,他说,那“最普通的物体的灵魂”、它的“是其所是”或者本质意义“从包裹在它外面的礼服下跳了出来,径直奔向我们”。
尽管乔伊斯把顿悟定义为一种文学技巧并让它流行开来,但它在任何时候都如影随形地和我们在一起。《圣经》中不但有用大写字母记载顿悟的有关现象,还有为数众多的使用小写字母表述顿悟的例子——其中最出名的也许是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把扫罗改造为保罗的使人眼盲的天启。当然,其他文化的宗教文本中也是从一开始就有顿悟的身影,并绵延至今。虽然顿悟长期以来都是宗教文学的主题,它还是慢慢地找到了进入世俗文学的入口。早期的虚构小说主要关心的是情节而不是人物,也就是说,它关心命运的变化,忽视思想的波动,因此基本上没有注意到各式各样的标志着个人得救的启示。但随着几个世纪的流逝,小说越来越关注它的人物的内心生活,那些故事开始从宗教文学中借用顿悟的概念,让它适应世俗事务。
当然,顿悟在今天已经和感冒一样常见了。正如查尔斯·巴克斯特在他的那篇杰出的论文《反对顿悟》中论证的那样,当代小说深受顿悟“过剩”之苦。他暗示说,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开始,作家们就瞄准了“一次实现妙不可言的灵魂净化的高潮时刻”,现在“以领悟结束全文……已经成为当代作品的一条怪异的准则”。他感叹道,“每个人都在宣布和售卖它们……顿悟的光芒统治了一切。”
说顿悟是“准则”,它“统治”了我们时代的小说,“每个人”都在写它,这当然是言过其实了。但在当今的美国小说中确实有太多的顿悟,而且正如我已经暗示过的,其中的大多数都不相称且没有说服力,是虚假的性高潮在文学上的对应物。
正如我说过的那样,能让我们体验到的才是最好的顿悟,那些仅仅是了解到的顿悟就会逊色许多。最好的顿悟是凭借比喻、隐喻和象征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散漫的陈述直接表达,而且,它们与小说中的事件有着紧密的因果联系。
契诃夫作品的主人公通常会出现一次顿悟,然后又会飞快地再度堕入过去的习惯和信念中。由于并不总是用那些彻底改变生活的事件来揭示顿悟,契诃夫避免了“结论性”的问题。他认为启发本质上是转瞬即逝的,《一位绅士朋友》在这方面是一个好例子。在这个短篇小说里,一个名叫万黛(她真正的名字是娜斯塔西娅)的妓女刚从医院里出来,在付完医药费后,她穷得买不起贵重的衣服了,但她需要穿着这样的衣服才能进夜总会从事她的卖淫生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她决定去向她的一位“绅士朋友”,一个叫芬克尔的牙科医生借一点钱。就在她在过道里等着得到进入芬克尔办公室的许可时,她看着镜中自己的形象,为自己的穷酸样子感到“羞愧”,“就像一名女裁缝或者洗衣女工”。实际上,她认为她这个模样很像“娜斯塔西娅”——也就是她真正的自己——而不像“迷人的万黛”。尽管她很有信心地认为芬克尔会满足她的需要,大方地把钱给她,但进入办公室后,他却没有认出她来。在尴尬中她假装是因为一颗牙齿疼痛而来到这儿,于是芬克尔拔掉了她的一颗完全没有必要拔掉的牙齿——还让她为此付费。离开他的办公室时,她带着疼痛,而且比到来时更贫穷了。作为这段羞辱经历的结果,她第一次清楚地看明白自己,她的“是其所是”。契诃夫写道:
她来到大街上,那种羞愧感比之前更强烈了,不过,她不再为她的贫穷而羞愧。她也不再关注自己没有一顶精巧的帽子或者一件时髦的外套这样的事情。她沿着街边走着,一边走一边把嘴里的血吐出来,每一口红色的唾沫都在告诉她,她的生活是那么糟糕、那么艰辛,那些侮辱她不得不忍受并且将继续忍受——明天、一个星期、一年,因此——她的整个一生都得忍受,直到死亡……
“哦,这是多么可怕啊!”她低声说:“我的天,这多么可怕!”
那么,这部短篇小说的顶峰就是主要人物意识到她过去一直在挥霍她的生命,意识到她过度关注物质而轻视了精神,意识到她这些行为的结果是她失去了真正的自我。读到这一段,我们预计万黛会再次变回娜斯塔西娅,在她余下的生命中保持真正的自我。如果这部短篇小说就是用这样的暗示来结束的,那么它只能是一篇装腔作势的说教文。不过,就算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契诃夫也知道顿悟并不总是能够对我们或者对我们的生活作太多的改变,所以,他没有用这个顿悟终结故事,而是继续往下写:
但是第二天,她在文艺复兴俱乐部翩翩起舞。她头上戴着一顶超级大的红色新帽子,身上穿着崭新的时尚外套,脚上是一双棕色鞋子。一位来自喀山市的年轻商人用晚宴盛情款待了她。
他让他的角色在第二天就回到过去的老路子上去了,她出现在一个极具讽刺效果的名叫文艺复兴的俱乐部里,这一次顿悟和她的良好意愿已经被她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对万黛的顿悟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感到失望——我们希望她能保留从顿悟中得来的真知灼见——但契诃夫明智地拒绝向我们提供领悟会带来积极的改变这种廉价的保证。
巴克斯特在他的论文中是如此开头的,他说,“我刚刚得到了一次重要的启示”这样的字眼一般情况下会让他满怀“敬畏”。我对它们的反应也是如此,其他那些诸如宣布一次让人极为兴奋的顿悟即将来临这样的说法,对于我来说亦不例外,因为在它们的后面太频繁地跟随着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各种问题。而正如巴克斯特似乎在他的论文中暗示的那样(尽管在他的作品中未必这么做了),仅仅出于顿悟中存在着问题这一个原因,不会导致我们全面放弃对它们的写作。我认为他对顿悟的平庸化现象的痛惜是正确的,我也同意那些避开顿悟的小说在文学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是一块高贵的土地,不过我还认为,作家们为了避开那些常常伴随着顿悟的问题而找到的众多别出心裁、颇有价值的方法,我们应当予以认可并从中吸取经验。
顿悟已经成长到了令人生厌的程度,我不反对这个说法,但是它的结果不应当是过度批判并拒之门外。相反,我们要着手去做某些最好的作家在过去几百年里已经做过的事情:在这个成问题的小说技巧自身中探索挽救它的方法。如果我们这么做了,我们将会对那些不仅让我们自己的小说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有益于后代作家们的创作的顿悟,产生一些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