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写作,我所知的,都是错的

创意写作坊2个月前发布 李冰
3 00

编者按

我们总是困惑:同样的文字,经过他人的手,就能排列组合出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而我们写的文字却总是不能拥有让人拍手叫好的时刻。也许从一开始,对于小说写作,我们所知的就是错的。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困惑?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小说。读小说时,我有这样的想法:只有拥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才能创作出好小说;小说中使用的人称、句法完全是出于创作者的写作习惯;小说集就是若干篇小说的合集,哪篇在前哪篇在后,只不过是作者或出版商的随机排列。

 

我喜欢写小说,但却不擅长。我写小说时,人物角色总逃不开我自己的影子;有时,我也底气不足,写不出来;亦或是写着写着,人称就乱了,从“她”变成了“我”或“你”;编辑排版时,对于过长的句子,我会随手加个逗号。对过长的段落,会临时把它们分成两段或者三段。当然我也会想到,句子和段落的长度应该如何定义?长短不同,会对什么产生影响?可这些想法只是稍纵即逝,未曾深究;我也常常嫌弃自己的小说没有足够强烈的冲突;立意也缺乏创新。

 

久而久之,我越来越羡慕那些会写小说的人,也越来越相信: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种天赋,我天生就不是写小说的料。

有些东西会告诉你,你也可以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小说创作谈——重思关于写作技艺的传统观念》(人大出版社)。读过之后,我发现,我的上述那些观念都是错的,更确切的说,当我读完布雷特•洛特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时,我已经重拾了对写作的信心。

布雷特•洛特介绍说,这本书的作者大卫•姚斯(David Jauss)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也是佛蒙特艺术学院专门教授写作课的老师。两人在一个短期写作培训班上结识。之后,他曾求助大卫帮助自己修改一篇随笔。大卫的“坦诚相待”“毫无保留”不仅使他的这篇随笔获奖无数,而且使他的“作家生涯骤然改变”。

 

对于满怀着写作热情却一直在写作路上挣扎着的人来说,有谁不希望自己能遇到像大卫这样的良师、恩师和大师呢?

正是抱着这样的期待,我读完了全书。这本书不仅没让我失望,反而给了我醍醐灌顶般的喜悦和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我的认知被刷新了,阻碍我小说创作的那些疑云也在各个章节里得到了解答。

第一章《自传恐惧症:写作与隐秘生活》,解决了我的写作局限性问题。作者写到,尽管“写你知道的东西”几乎是创意写作课上被重复最多的建议,可是作者认为,“描述捏造出来的事物比描述你无比熟悉以至于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要容易得多”,况且,写自己知道的,“会令自己感到单调”。因此,小说创作的精妙之处恰恰是,“从知道的事物入手,但能写出你不知道的东西。”小说创作的过程其实是通过展示他人的生活来隐藏真正的自我的过程,换言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所以,写自己没有错,可更重要的,是要找寻更深层次的自己,而这样的找寻往往是通过对其他角色的塑造来完成的。

第二章《从远镜头到X光片:小说中的距离与叙述视角》厘清了以往我对于写作人称的固有认知。作者并不赞赏通俗意义上用“第一人称视角”“全知视角”等概念来划分小说的写作类型,相反,作者强调任何叙述视角的“终极目的都是控制角色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指引读者的阅读反应”。因此在同一篇小说中,视角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绝对的。

 

第三章《当我们谈论流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让我意识到,一篇行文流畅的好小说背后其实隐藏着写作者对于“节奏”的诸多努力。这些努力体现在他们的用词上,也体现在他们对于句子长度与结构的努力上,甚至于各个段落与整个篇幅的关联上,写作者们也是花了心思进行布局的。

第四章《对现在的回忆:当代小说中的现在时态》对美国文坛中流行用现在时态进行写作的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批驳,由于我读英文原版小说较少,又加之中文表达几乎不涉及时态问题,我的领悟较少。

 

第五章《关于顿悟的一些顿悟》给我的感触最深。作者在一开篇就指出了常见的“顿悟”的失败。回顾我自己以往的文章,在结尾处那些强调性的、总结性的、带有升华和警示告诫意味的“金句”或“主旨段”,绝大部分都属于此类失败的顿悟。作者说,真正的“顿悟”不一定出现在结尾,而有可能先出现,后续情节只是为了印证这个顿悟;“顿悟”也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主人公甚至不必真的按照“顿悟”去做,他/她完全可能在顿悟之后依然维持原有的状态,或因为对顿悟反应过度而走入另一个极端。最重要的一点是,“顿悟”不是写作者直接叙述的,而是借用意向、隐喻和象征等,会让读者自己“体验到的”。

 

第六章《码放整齐的石块:构思一部短篇小说集》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写作者应当如何安排小说集中各篇小说的顺序呢?而作为阅读者,随意阅读和按顺序阅读,阅读体验会有差别吗?读完这个章节,我影响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本包含24首诗的书,这本书本身就应该是第25首”。为避免错过一些东西,我决定以后在阅读时,按照顺序阅读;而若日后有幸出小说集,我一定按照作者所言,打造好“第25首诗”。

 

第七章《超越的杠杆:创造性的矛盾对立和物理现象》是我觉得整本书里最难但是对我意义最深远的的一章。我相信,任何一个像我一样自认为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都能通过练习,获得超越的杠杆。而且,这种练习不仅仅是写作上的,更是思维上的——要练习于从“收敛性思维”转变为“开放性思维”;要习惯矛盾对立的“既”“又”的思维;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近十种具体的表现矛盾对立的方法,每一种方法背后都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我知道,任何思维的转变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光和刻苦的练习,但我确信,为此所作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