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对此有所扬弃,比如“内心独白”“合成人物的性格”。在中国当下的非虚构写作中很少采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李娟的《羊道》系列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优秀非虚构文学是如何创作的吧。
我们第一反应是太可乐了,便大笑起来。转念一想,有什么可笑的啊,又冷又饿又正下着雨,茶也没得喝了,多么糟糕的事情啊!于是纷纷垮下脸叹气不已。
但是叹了一会儿气,又觉得实在是好笑,忍不住又笑了。
但是,半个小时后,两个孩子的怀孕的母亲,又亲自拎着暖瓶送来奶茶。
在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中,也十分强调不同的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和事情。这也符合生活的逻辑,不同人面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这一点在《梁庄》的写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例如,在《梁庄》的“现任支书:谁干谁累死”一节,通过现任支书的诉苦和自我美化的倾向,乡党委书记对村长的态度,父亲、哥哥对村长的不同看法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乡村干部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具有代表性。而在未删节的单行本《中国在梁庄》中,还有父亲、老支书和县委书记对于乡村政治的看法,与现任支书的讲述一起构成了“多声部”,全面揭示了乡村政治内在的变化和种种难以破解的困局。
非虚构写作针对虚构写作而产生,但不是反文学的,而是试图拓展文学的边界。它使用“非虚构”而非“真实”这个概念,是试图在文学与真实中找到平衡点。作为文学,它不完全以纪实为己任,但也不完全以文学性为追求。非虚构写作有其真实性的一翼,它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非虚构写作有其文学性的一翼,在写作中,它也采用文学创作的一些方法,但这些策略与方法最终也是为了真实的写作而服务的。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